SC200-50-S,SC200-75-S,AirTac標準氣缸SC


3)活塞
圖2
圖2
活塞是氣缸中的受壓力零件。為防止活塞左右兩腔相互竄氣,設有活塞密封圈。活塞上的耐磨環可提高氣缸的導向性,減少活塞密封圈的磨耗,減少摩擦阻力。耐磨環長使用聚氨酯、聚四氟乙烯、夾布合成樹脂等材料。活塞的寬度由密封圈尺寸和必要的滑動部分長度來決定。滑動部分太短,易引起早期磨損和卡死。活塞的材質常用鋁合金和鑄鐵,小型缸的活塞有黃銅製成的。如圖2所示
4)活塞杆
活塞杆是氣缸中*重要的受力零件。通常使用高碳鋼、表麵經鍍硬鉻處理、或使用不鏽鋼、以防腐蝕,並提高密封圈的耐磨性。
5)密封圈
回轉或往複運動處的部件密封稱為動密封,靜止件部分的密封稱為靜密封。
缸筒與端蓋的連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整體型、鉚接型、螺紋聯接型、法蘭型、拉杆型。
6)氣缸工作時要靠壓縮空氣中的油霧對活塞進行潤滑。也有小部分免潤滑氣缸。 [2]
發展曆程編輯 播報
氣缸原理源於大炮。
1680年,荷蘭科學家霍因斯受到大炮原理的啟發,心想如將炮彈的強大力量用來推動其它機械不是挺好嗎?他一開始仍用火藥作燃燒爆炸物,將炮彈改成“活塞”,把炮筒作“氣缸”,並開一個單向閥。他在氣缸內注入火藥,當點燃火藥後,火藥猛烈地爆炸燃燒,推動活塞向上運動,並產生動力。同時,爆炸氣巨大的壓力還推開單向閥,排出廢氣。而後,氣缸內殘餘廢氣逐漸變冷,氣壓變低,氣缸外部的大氣壓又推動活塞向下運動,以準備進行下一次爆炸。當然,由於行程過長,效率太低,他*終冇有取得成功。但是,正是霍因斯首先提出了“內燃機”的設想,後人在此基礎上才發明了汽車用的發動機。